当前,正是移栽红薯苗的黄金时期。6月15日,走进淮海农场红薯种植基地,装有北斗导航定位的拖拉机搭载着起垄施肥滴灌一体机正在红薯种植区往返作业,机器驶过,一排排规整笔直、高度约40厘米的垄迅速成型,一条条滴灌带也同步铺设完成。工人们分工协作,忙着分苗、运苗、栽苗,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要想保证红薯种苗的高成活率,移栽技术至关重要,在移栽过程中,一般株距要控制在20厘米左右,行距保持在1.1米左右。”农场公司产业中心红薯种植技术负责人蒋守成一边进行示范操作一边介绍,“我们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的栽培模式,红薯的产量形成主要在生长后期,植株发育尤其是根膨大阶段对水肥的需求量极高,而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式,就像是给红薯定制了一套‘营养餐’进行精准管理,控制滴灌间距为20厘米,能够根据植株生长需求,及时、精准地供水供肥,提升红薯品质。”
据了解,今年淮海农场的红薯种植面积由去年的40多亩增加至160余亩,种植商薯19、哈密等品种共计55万株,尝试林下种植鲜食红薯40多亩。在种植方式上,实行科学起垄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防涝,还能增强通风效果、提高光照利用率,同时对于优化薯形及提升红薯产量也有着积极作用。
“一台设备一天就可以完成50多亩土地的起垄、施肥、铺设滴灌带等一系列作业,这相当于几十个人工的工作量,这种一体机械作业,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还保证了种植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让红薯种植更加科学高效。”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顾明辉介绍道,“红薯预计将于10月底迎来收获季,成熟后的红薯将深加工制作成红薯粉丝、红薯淀粉等产品,提升红薯的附加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近年来,淮海农场公司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红薯产业,与省农科院、红薯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合作,不断丰富鲜食型和淀粉型红薯的种植品种,提升“垦一代”品牌名录,逐步构建起“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农业生产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