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5-82544708

精神文明

——

当前位置:首页 精神文明 职工生活
春耕育秧正当时
日期:2025-04-22浏览:31编辑:淮海农场作者:周振祥总字数:819

  晨雾未散时,我踩着露水经过其他连队的秧池。薄雾像揉皱的纱,轻轻笼着青灰色的秧盘。

  田头的秧池里,老农早已躬身劳作了田埂上,生产区主任带着几个大队的队长在前面讨论着今年的育秧计划站在田头,听着队长们在激烈讨论又随队长去垦二队参观了新的自走式摆盘播种覆土一体机,此次参观可以说让我耳目一新。

  在参观现场,看到新机器新技术的引进,可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工作强度时,我不禁赞叹,科技就是生产力,不仅解放了双手,更降低了田间的管理用工,让现代的农业从业人员种田更加轻松起来

  看着机器平稳地驶过秧池,精准地完成摆盘、播种、覆土等一系列动作,恍然惊觉,来到淮海农场的这半载光阴里,竟还未曾亲手托起过一粒稻种的生命。而那些在办公室里反复修改的育秧方案,此刻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从品种布局到秧池规划,从浸种催芽到摆盘覆土当文字计划从纸面跌落进泥土,那些抽象的字符突然有了骨骼与呼吸。种子是有记忆的,它们记得每一滴雨水的温度,记得每一缕阳光的角度。此刻,这些记忆正在湿润的泥土中苏醒。

  我蹲在秧池边,抓起一把营养土,凉丝丝的触感从手心传来。回想起书本上的精细管理,原是这般带着泥土腥气的具象。才明白秧盘如镜面的平整,需要手腕与泥土千百次的对话。那些看似简单的播种密度,在田间成了需要俯身丈量的星辰,多一捧种子会挤占阳光,少一捧又辜负了春晖。这一项项繁杂的工作都是为了育好秧,古话说得好秧好半年稻,在广袤的田野上,这句农谚流传了千年。当第一缕春风拂过秧池,农人们便开始了与土地最精细的对话——育秧,向来是春耕备耕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当夕阳把秧田染成金箔,我裤脚的泥点已凝结成琥珀,秧盘终于全部码进秧池,塑料膜在春风里噼啪作响。那些曾以为冰冷的农谚,此刻都浸着体温;那些看似枯燥的重复,原是农人与土地最郑重其事的缔约。当亲身用双脚丈量过这片土地,书本里的知识终于不再是飘在云端的雾,而是化作渗入泥土的雨,伴随着秧苗茁壮成长。

网络举报电话:0515-82544790 江苏省淮海农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15598号  苏公网安备32092402000254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