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5-82544708

精神文明

——

当前位置:首页 精神文明 职工生活
淮海农场:承载岁月的家园
日期:2025-04-14浏览:85编辑:淮海农场作者:王秀芳总字数:2259

  在我的记忆深处,淮海农场是一片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土地。它的诞生,源自1952军委主席毛泽东那个意义非凡的决定。从此,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响应主席“农业建设、生产待命”的号召,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奔赴黄海之滨灌溉渠两岸,开启了屯垦戍边、建设农场的征程。这支部队前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部分将士在淮海战役中,更是为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因如此,1953年,这片开荒的土地被命名为“国营淮海农场” 。

  我的父母便是这建设大军中的一员。父亲作为排长,随着部队来到这片荒芜之地,带领着大家一同投身农场建设的大潮中。那时的芦苇滩一望无际,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但父亲和战士们都怀揣着满腔热忱,毫无退缩之意。战士们亲手用芦席搭盖简易住所,在百里战线上形成了“百里连营”的壮观景象。没有道路,他们就自己开辟;没有淡水,他们就开挖大河。“没有房住自己盖,没有道路自己开,没有菜吃自己摘,没有淡水开大河,叫你困难都滚开”,这首他们创作的诗歌,正是当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待来自无锡、上海等大城市的下放知青来到农场扎根时,父亲对待那些年轻的娃娃是关怀备至。当时下放的知青们大多十五六岁,最大的也就十八九岁,年纪轻轻就远离家乡,来到农场参与建设,着实不易。看到有的知青吃不了苦,父亲心疼不已,时常把他们带回家吃饭。要知道,我们家本就有六个孩子,吃饭都是个大问题,可父亲还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给予这些知青温暖与关心,他真的是个大好人。

  我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在我10岁那年,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母亲在农场的后勤工作,虽然有农场的照顾,但身体一直不好。哥哥19岁时参军入伍,大姐14岁辍学回家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16岁便成为农场的临时工。我和二姐继续上学,可我自幼体弱,经常生病,学业也因此断断续续。

  二姐16岁那年获得了农场前往盐城工厂的名额,当上了令人十分羡慕的城市工人15岁初中毕业后,我也像大姐一样,成为一名临时工,接过家庭的责任。那时的工资很低,一个月只有十几块钱,但每一分钱都无比珍贵。田间的劳作十分辛苦,包产到个人,我和母亲一人负责两分棉花田,除草、定苗、打头、收棉花,所有的工作都靠双手完成。每天天不亮我就出门,直到星星布满天空才回家。中午,母亲会把饭菜送到田间,匆匆吃完后,我又继续投入繁重的农活中

  定苗的日子里,为了保证棉苗的间距和生长,我每天都长时间跪在田里爬着行走。粗糙的土地磨破了我的膝盖,关节处总是布满伤口,鲜血和着泥土,钻心地疼。而长时间的劳作,让我的双手布满了倒刺,稍不注意碰到东西,便是一阵刺痛可农事不等人,我只能咬着牙坚持,日子就这样一天连着一天延续着

  记得有一年寒冬腊月,我们组分配了挖沟任务,一人几公尺。我分到的那段地,由于天冷已经冻得硬邦邦。我那瘦弱的身躯,连沉重的泥锹都拿得费劲,更别说从平地挖三锹下去了。那一刻,委屈和无助涌上心头我哭着跑回了家在妈妈面前泣不成声地说:“人家都有人帮忙,就我没人帮。”妈妈心疼极了,那时家里条件并不好,可她还是上街买了一挂肠子、肚肺,还有一些茶食,花了十几元钱,在当时这已经算是很丰盛的花费了。她请了一位地方上的老百姓,帮我完成了挖沟的任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身体那么瘦弱,又加上小时候体弱多病,面对那些重活,真的是力不从心,心里满是难受。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身边有人通过婚姻关系离开农场,可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好像头脑没有别人那么灵活,不知道去利用一些关系改变现状。现在想想,心里难免有些后悔,不像别人懂得借助一些“阶梯”托人找关系离开这吃苦的地方,总觉得自己是最笨的那一个。

  二姐在厂里工作,每年都有探亲假回农场。每次她回来,妈妈总是把好吃的拿出来煮给她吃。而我在田里忙得不可开交,回来还得帮着做“伙头工”,心里满是怨言。记得有一次过年,妈妈蒸馒头,让我不要说话。我在锅下帮着烧田草,心里正生着气,就使劲地往灶里添柴火,结果把一锅馒头的水都烧干了。妈妈闻到煳味,虽然心里着急,但因为过年图个顺利,也不敢过多指责我,只是嘴里小声地叨咕着。现在想想,那时自己用这种方式“报复”他们吃现成的,还真是有些好笑。

  还有一次,妈妈让我去挑猪草,因为生性怕和同学们一起去,人家都挑了一大篮子,我却因为瞻前顾后不敢多挑为了不被妈妈说,我在篮子底下放了一个大大的泥块,上面只铺了一点猪草就回家了。妈妈接过篮子,还惊讶地说:“你今天挑这么多啊?这筐里面怎么这么重啊?”当她把上面的猪草拿开,看到里面的大泥块时,气得追着我打。

  看到别的孩子穿着新衣服、穿着新鞋子我满心羡慕,因为我穿的总是姐姐们穿旧的衣服,缝缝补补又一年。但即便生活如此艰难,我从未想过离开农场,离开母亲。在我心中,这片土地承载着父母的汗水与希望,是我永远的根。后来,经人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他看中了我,23岁那年,他托人把我也弄进了工厂。从此,我告别了农田,有了稳定的收入,每月两三百元,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如今,我已经退休,享受着国家农场给予的待遇,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每天清晨,我会带着两条小狗出门遛弯,看着朝阳洒在大地上,感受着岁月的宁静与美好。回首在淮海农场的过往,那些艰苦的日子虽让人心酸落泪,但也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懂得珍惜如今的生活。这片土地见证了我的成长,凝聚着家人的心血,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都在我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网络举报电话:0515-82544790 江苏省淮海农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15598号  苏公网安备32092402000254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