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带孩子添置了新款自行车,看到孩子爱不释手的样子,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家里的“凤凰牌”自行车。作为那时候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看到它,就想起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上的情形,想起第一次学骑车的场景,上学不懂事双手“脱靶”的玩闹……它承载着太多的故事。
小时候,我家生活条件还算可以,爸妈都在供销社,那时候可以说是比公务员、教师还要好的岗位。那时候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有一辆的家庭就是“小康”,两辆就是富裕,我家算上老式“三八”大杠,有三辆,可以算是“高产”家庭。“凤凰牌”自行车就是我家的“奢侈品”。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添置了“凤凰牌”自行车,记忆中是很新的样子,上面还有漂亮的凤凰雕花。邻居的小孩都很羡慕我,很少有这种小轮自行车。这成了我的骄傲和虚荣,比现在有个私家车都牛。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计划经济的年代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没想到爸妈也没有坚持到最后被迫下岗,没有了收入来源,家里总是被唉声叹气的氛围所笼罩。那时候我跟姐姐都还在读书,还都在长身体的时候。而这时候,曾是高才生,做事干练、独立的妈妈,她觉得无论做什么都行,不能光在家里等吃老本了,她决定赶集摆摊补贴家用。
说干就干,为了省下公交费,她骑着自行车从射阳到盐城招商场进货,每次都是满满几大布袋,每天到各个乡镇摆摊赶集。因为她卖的是围巾、手套等,做的是冬天的生意,越是天冷,生意越好。都知道,赶集就是抢地盘,主干道、中心区域直接影响一天的收益,她都是凌晨,我们还在沉睡的时候,带上手电筒,风雪无阻,骑上自行车,后座绑上货物出门了,只为能抢占最有利的地盘。从那起她的脸上、手上每年都会掉“冻疮”,擦撒药膏都没有用。很难想象一米六不到的小个子怎么带着那么重的货物,只为了几十元的收入,骑行几十公里。
有一次赶集时,经过一座石板桥,自行车卡在了桥面石板的缝隙里面,她连同自行车一起掉进了河。回来她生病卧床好几天,后来从妈妈嘴中描述出来,这个事故被表达地微不足道,每每谈起她总在可惜车上的两袋货。之后这辆“凤凰牌”自行车又陪伴我初中、高中6年,直到我出去读书。它承载了我家的艰辛和欢乐,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它是那个时候我家生活的无间伴侣。
高中毕业后,我们全家搬到盐城,这“凤凰”旧车就搁置在老家了,年久失修,锈迹斑驳。老家的租客跟我家联系能不能卖给他,当时爸爸就直接送给了租客。听说他推走后重新拆装更换零件,又恢复了代步功能,焕发了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了,自行车已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演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健身伙伴。我想我并不是想念家乡的老旧自行车,而是不禁想起回想起那些和自行车相依相伴的旧时光,那些老邻居、老朋友们,当然,还有我那些最亲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