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5-82544708

精神文明

——

当前位置:首页 精神文明 企业文化
百岁父亲的往事
日期:2024-11-11浏览:3898编辑:作者:张跃兵总字数:1412

  父亲出生于1927年,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后就淮海农场一个幽静的平房颐养天年。我在盐城一工厂里退休后便来到农场服侍父亲,在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时,常听老人家深情地回忆往事,特别是在102师(后改编为农建四师)的往事让他更难忘怀。

  102师的首任师长温逢山,做过毛主席的马夫,陈毅司令员的警卫员。他中等的个子,在父亲的心目中威风凛凛,治军严明,爱兵如子。在苏北军区第五军分区任司令员时,他属下的一个团在洪泽湖与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战斗中丢失了一个炮栓,他知道后勃然大怒,要枪毙该团的参谋长,好在政委劝阻,有惊无险。他治军严明的作风在部队迅速传开。

  1951年父亲在102师司令部任作战参谋,与温师长的一件事让他十分感动,感慨万千。一次父亲拿着值班记录去请温师长签字,那时候部队刚学苏联军队的报告礼节,父亲还不够熟练,稍带紧张,敲门报告时出了差错。师部的组织干事温师长的夫人周文也在场,见父亲紧张、窘迫的样子忍俊不禁。温师长挥了挥手说:“罢了,罢了,进来吧。”

  19522月,102师奉毛主席命令,在海门三厂镇改编为农建四师,开往黄海之滨,苏北灌溉总渠尾闸两岸,屯垦戍边,建设农场。因温师长生病,由副师长李桂莲接受命令,主持工作。

  李师长红军时期在王震身边工作,到达延安后又调三五九旅,先后任营长、团长。他带领官兵积极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去。他把南泥湾的精神,南泥湾开荒种地的经验带到了黄海之滨,苏北灌溉总渠尾闸两岸,在荒滩草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195211月,为了培养农业方面的技术骨干,农建四师从部队里选送一批年轻、有文化的干部到南京华东农学院培训,父亲是其中之一。李师长亲自送学员们前往报到。在轮船上,李师长与学员们促膝谈心,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回来做农业生产的标兵,带头人。

  后来,李师长调到了北大荒,调到了北京工作后,仍心系江苏农垦的建设与发展,牵挂农场的老战友。在淮海农场四十周年场庆时,他不顾年迈体弱,抱病前来参加。在庆典会场,见到父亲时还能叫出张参谋,让父亲激动不已。

  在李老病重弥留之际,仍然不忘嘱咐子女们抽空前往农场探望。李老去世后不久,他的儿子带着李老的嘱托再次来到了农场,与父亲等一起吃饭,问寒问暖。父亲说到这里拿着手帕,不停地擦着眼泪。

  102师司令部由参谋长袁洪辉领导。他也是位老红军,身材魁梧,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在农场开赴黄海之滨前夕,他带领参谋们勘测地形,走访群众,分析当地历史资料,为农场选址,编制建场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次袁参谋在会上动情地说:“这么大的荒滩草地,等着开发,我们不来谁来。头顶着蓝天,脚踏着草滩,想着未来长满庄稼的条田,心里越干越舒坦。”

  父亲说,当时的荒滩草地,下雨遍地是烂泥塘,没有路,一片水汪汪。一人一张半芦席盖的棚子,晚上马灯齐亮,像大海里漂泊的渔船,星空一片,蔚为壮观。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战士们斗志昂扬,在开荒比赛中谁也不甘心落后。为了赶进度,不拖连队后腿,有的战士夜里偷偷摸摸起来干。

  父亲说,屯垦戍边开荒办场以来,有幸在老红军、老首长身旁工作,耳闻目睹他们勤政廉政的工作状态,为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一直以来秉持着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工作作风让他受益终身,也一直让他以顽强的工作作风,服务在农场的发展中,虽然几经波折,但他依然努力前行,彰显着一个共产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

网络举报电话:0515-82544790 江苏省淮海农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15598号  苏公网安备32092402000254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