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请各部门留一个人在办公室值班,其他人员请于明天早上7点到办公楼前集合,一起去五分场中山杉林地支农挖红薯。”下班前工作群里的这一则消息,瞬间成为大家热烈讨论的焦点。为了积极响应支农工作,大家主动请战,及时安排好手上的工作,生怕漏了自己。
深秋的清晨,大雾弥漫,不禁让人感到一阵彻骨的凉意。早晨7点左右,挖红薯的志愿者便陆陆续续在办公楼前集结。有些社区机关的同事根本没有从事过农业工作,对于即将开始的挖红薯活动一脸茫然,不过从他们交流时的神情和言语来看,大部分人还是对今天充满期待,期望能有别样的体验。其实,挖红薯于我而言并不陌生,我的老家在苏北地区,那里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但家家户户也会种点红薯,留着冬天煮粥或烤山芋吃。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我便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家庭的劳动之中。在我们当地有句俗语:“孩子过了门闩高就可以赶到田里了。”
红薯种植在淮海农场一片500多亩的中山杉林地内。原本,中山杉林地距离我们办公地点也就十分钟左右的车程,然而要抵达红薯种植的区域,就必须在中山杉林中穿过一条约500米的狭长小道,道路两旁杂草丛生,很不好走。好在几名男同事作为开路人,让我们这些女同事坦然了不少,但也是小心翼翼地跟随其后,生怕在这高大的杉树且幽静的小路上掉队。
一到达红薯种植区,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刻冲进田里大干一场。为了能更高效地开展工作,组织者依据不同的性别和专业技能,将大家划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组。
由于我没有特殊技能,便和大多数同事一样,拿一个筐,负责将机械翻出的红薯捡到筐里,再搬运到指定地点。工作难度虽说不大,但胜在数量众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可没过多久,大家的手速逐渐慢了下来,起初的欢声笑语也消失无踪。我原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今天的工作能够轻松应对,怎奈老腰不争气,干一会儿就得站起来,用满是泥土的手捶上捶下。
深秋的天色总是黑得较早,五点刚过,太阳便没入了黄昏。树林中也渐渐升起一层薄薄的雾气。随着一声“机器熄火,大家抓紧把手里工作收个尾就回去”的号令传来,大家仿佛又恢复了活力,全都手扶着难以直立的老腰,对着天空长叹一声。但看到满满4万斤的红薯装车待发,彼此又会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