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是老军工,当年就是在淮海农场驻扎的,那时候的淮海还是一片盐碱和荒草地夹杂的土地。”
“我是94年那年在淮海的,在淮海工作了十年。”
“我就是淮海人,好久没回老家看看了!”
“支持家乡的事业,祝淮海越来越好!”
在淮海抖音直播间,经常会有这样一些老军工的后代,或是当年来场的知青,有的是身在外地的淮海人,他们对淮海有着特殊的情感,每当谈及淮海的话题时,他们对农场的面貌和当时的生产生活总是滔滔不绝、情难自禁。
每每看到这样的弹幕文字,我的心里总是有一股浓浓的感动。我想,这就是淮海带给我们的情怀、赋予我们的情感。
有一次我们在陈列馆进行户外直播,一位年近九旬的奶奶推扶着轮椅来到馆内。我们邀请奶奶来到镜头前,给我们讲述她与农场的故事,其间我们也面对镜头谈到了淮海农产品的直播情况。奶奶年岁已大,依然健谈,她说起当年从扬州嫁到淮海,从两口之家到如今四世同堂,见证了淮海70年来的变迁,言语之中满是感慨。我们搀扶奶奶离开后,没过多久,奶奶却又再次来到馆内,只见她从衣服口袋里掏出100元现金,说要买农场直播间推销的鸡蛋回去尝尝。
在陈列馆建设之初,有许多老军工及其子女听说农场要建造陈列馆时,纷纷捐赠出家里保留下来的物件,据统计,光是展出的像章、用具、照片、账册等物品就达到千余件。他们说:“放在家里只能我们自己看,捐到陈列馆里,可以让大家都看到,这个意义是不同的,把军垦精神发扬出去,我们也很自豪。”
每年,许多老军工后代、知青及其子女来到陈列馆参观,他们在重温当年岁月,探寻父辈的足迹,感慨着农场的发展和变化,而淮海对于他们来说,既是第二故乡,也是心头的一份牵念。
我来淮海已是第5个年头,走在淮海的街道上,汉白玉雕像巍然屹立,文化墙延伸到小路的尽头,红色灯箱在道路两旁点亮,给这座农场的海滨小城增添了厚重且明亮的底色。还记得来到淮海的第一课,就是参观陈列馆,一把大锹,一张芦席,开启了农垦艰苦创业的历程,军垦精神随后也在这里落地生根。当年垦荒的一代,肯干的二代,到如今不啃老的三代,军垦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淮海人,延续先辈意志,投身发展建设。
时代变迁,情怀难褪,精神永存,淮海的子女已遍布大江南北,军垦精神也辐射到祖国各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淮海永远是心底的一方明净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