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涤荡千年。一路东行,出桐柏,经洪泽,最终来到淮海农场,由此奔入黄海。
淮海农场之所以以“淮海”为名,其因有三,一是开垦淮海的战士曾经参与淮海战役;二是淮海地处黄海之滨;三是因为淮海位于淮河下游,因而得名“淮海”。
历史上,淮河曾对两岸恩威并施。“黄河夺淮”让淮河失去了入海的天然水道,致使水无出路、排水不畅,所以淮河流域多次洪灾泛滥,威胁两岸人民生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治淮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修建人工入海水道是苏北治淮的第一仗。1951年的冬天,苏北灌溉总渠开工了。一锹锹、一担担,一车车,来自苏北十县的百万民工历经艰难困苦,人工开凿入海水道,最终在奋战了80多个晴日后,于1952年完成了7320万立方米土方的任务。这条人工渠,西起洪泽湖,东至扁担港,全长168公里,兼顾防洪、排涝、发电、航运等诸多职能。有人说,“这是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的‘第二个淮海战役’”,在汗水与希冀之下,苏北人民用双手驯“水灾”为“水利”,彻底改变了数百年来黄河、淮河并患苏北的局面,让淮河之水终入黄海,复归安澜。
竣工同年4月,农建四师万名指战兵来到灌溉渠尾闸两岸的这片荒滩碱地上屯垦戍边,用大锹扁担开启了建场以来的“三大战役”,同时也拉开了江苏大规模开发国土资源、发展农垦事业的序幕。
现如今,苏北灌溉总渠已建成七十余年,淮河之水也让苏北人民受其德泽。淮海大地一如总渠“灌溉”之名,淮海部分农业生产区,依旧取总渠淮水浇灌作物,并用淮河水滋养而成了享誉全国的淮海名品“渠星”大米,那就是淮河水的味道。总渠尾闸上的“关卡”六垛闸,控制着上游水位,抵御着咸水,也让黄海路与总渠交叉所在的“闸口”,成为本地人最为重要的记忆,每每谈起闸口,大家便娓娓道来,兴趣盎然。
清晨的淮河,涟漪微泛,两岸边意杨高耸,朝阳透过树叶在328省道上留下一个又一个斑驳的光点,时不时有跑友在这条林荫大道上奔跑,汗水滴落,一如七十多年前,苏北民工擦拭着额头上滚落的汗珠,他们所期盼的,正是今日淮河两岸富足安定的生活。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偶尔会有旅友沿着淮河流向,来到淮海农场,注视着淮河向黄海走去,一如它千年之前入海模样。涛声中,淮河的历史依旧在淮海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