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去菜市场的路上,望着马路上行色匆匆奔赴分场的人群,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住在分场时童年的夏日时光,那完全是另一番活泼的场景。
夏日的清晨留给我的印象,永远都是父母亲模糊的背影,劳动的累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的,也是当时年幼的我无法感受到的:父亲早早地外出,母亲则会将里外屋收拾的亮亮堂堂,待我起床时,菜园里丝瓜藤上挂着的露水早已销声匿迹,早餐做好摆放在桌上,一家人的衣服也整齐地晾晒至半干的状态......
母亲是极少安排家务活给我的,因为在她看来,这个时候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吃完早餐后,便让我在阴凉处做暑假作业。那时各科的暑假作业都是厚厚的一本,但骨子里的倔劲儿,是不允许自己懈怠的,一定是会把所有作业量压缩到一个周完成,然后安排一些时间读中外经典名著,《红楼梦》之类的古典作品都是在那时读到的。
眼看快到中午了,饭菜的香味总能诱惑着我从书本里面探出头,早早地放下了书,就开始在灶台附近晃悠来去,帮忙拿碗端菜,然后乖乖地坐在凳子上,等着一家人围坐开饭。其实每天的吃的都差不多,一般都是自家菜园里种的蔬菜,如果那一天有肉的话,对于幼小的我来说当天的生活幸福感就会更浓厚些。吃过午饭,全家人会齐心协力地收拾好碗筷,再开台电风扇,铺上干净的凉席席地而睡,便进入了愉快的午休时光。
午休时光,看似极安静,其实却是大人与小孩之间的无声战争。孩童的精力是无穷的,最不肯将这时光用来睡觉,但又惧于大人们的威严,被迫躺在凉席上等身旁的他们睡着后,蹑手蹑脚地偷跑出家门,到树荫下玩耍,或是到河边戏水。所以现在每当看到新闻里面报道未成年暑期时候出游的悲剧时,心有余悸般庆幸自己能安稳地度过童年。
傍晚时分,随着大人们此起彼伏的叫唤声,一同玩耍的小伙伴也都各回各家吃晚饭了。我和姐姐会提前把桌椅板凳搬到屋堂前的的空地上,晚饭则是中午剩菜的“大杂烩”,再搭配上母亲熬好的粥和凉拌黄瓜。我们家晚饭点总是滞后些,这时候,同分场的叔叔阿姨就会来我们家串门,轻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大人们谈笑风生间,孩子们便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屋前屋后尽是欢声笑语。
后来的后来,每当我读到汪曾祺的《夏天》时,我心里非常有共鸣。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而天井旁,一群人在乘着凉,浑身爽利,暑气也都全消了,那是多么地美好!
如今,那鲜活的日子被永远定格在心中,每当回忆起夏日在分场居住的旧时光,仿佛就处那永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