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5-82544708

新闻中心

——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看淮海
【中国农垦网】一份珍藏了71年的主席令
日期:2023-12-27浏览:1257编辑:淮海农场作者:陆军

  穿过古色古香的国营淮海农场门楼,迎面就是毛主席在1952年签发的雕刻在大理石上的主席令。当年,在毛泽东主席“将最光荣的任务赋予你们”的号令声中,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02师改编成农业建设第四师,来到黄海茫茫的滩涂上,安营扎寨,再摆战场。

  

  这张主席令——激发了军垦战士战天斗地的干劲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获盐城市红色故事金牌讲解员的姚雨,一介绍起主席令来,总是浑身充满着力量,因为她深深地知道,当年对“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农建四师广大官兵来说,这句话有着多么大的震撼力。

  “这张主席令,是农建四师陈列馆的镇馆之宝,在农场已经珍藏了71年。”姚雨指着静静躺在展柜中的主席令原件说,“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不久,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之前,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正确决策,于是就将包括农建四师在内的31个师从国防前线转入经济建设战线。”

  在陈列馆留存的高家政的日记上,清晰地标注着农建四师近万官兵每天的行军路线,部队自1952年4月22日凌晨,从海门三厂镇出发,每人负重20公斤移师北上,徒步行军28天,行程近千里,终于到达了黄海之滨,灌溉渠两岸淮海农场的足迹图。

  “部队开进草滩后,我们就地安营扎寨,当年有个歌谣就是真实的写照,‘五岸、六垛黄海边,荒凉少为烟;青天盖芦花,一望无人家,嘴干想喝茶,咸水难靠牙;走路不小心,还会踩上地皮蛇。”老军工姚少林面对着我们的采访镜头,思绪回到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我们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一把大锹一杆枪,一张芦席作营房,喝咸水,睡地床,就是我们的新战场’。”胸前佩戴着几枚纪念章的老军工周俊和,在接受采访时一谈起当年来到草滩上开垦荒地的情景时,铿锵有力地说,“大家一想起毛泽东主席的命令,我们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据淮海农场场志记载,从“突击开挖排水沟渠”到“抢盖笆墙草顶营房”,再进入到“统一规划开垦荒地”建场“三大战役”的200多天时间里,开垦荒地6万亩,建筑房屋1900间,兴修水利挖土 140多万方立方米。

  “大家挖大锹时手都挖破了,每个人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扁担用布裹起来,再抬那个大筐,当时每条沟每条路全是人工抬出来的呀。那时夜里还磨锹、编筐,大家不计报酬日夜干,真正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军工胡福生讲到激情处,不时地用手比划着说。

  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纵使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生产条件简陋,但农建四师的军垦战士,硬是在荒草地和盐碱滩上开垦耕种,生了根、立了足。

  农建四师建场“第一战役”打了一个大胜仗,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接到师部的报告后,赞誉农建四师是“皇帝的气魄,叫花子的干法”,高度肯定农建四师屯垦戍边、建设农场的奉献。

  之后农建四师广大官兵兴修水利,开荒生产,种粮棉、养畜禽、建工厂、办学校、开商店、搞运输,不仅为农业集体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更是揭开了江苏大规模开发国土资源的序幕。

  

  这张主席令——激发了淮海干群改革创新动力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老一辈淮海人,不仅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艰苦创业的岁月,还为国家和农垦培养输送出了大批人才,他们以其艰苦创业的军垦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六十年代有6000多名城市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作为’的号召来到农场,他们在老军工的帮助和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1969年,在农场掀起了二次大生产高潮,特别是水利大会战,让淮海这片热土上也留下了当年知青们奋战的脚印和汗水。”作为留场知青,获得建场60周年10大人物的薛春曙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为农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1985年,农场在农业上废除的‘大呼隆’体制,改为以职工家庭农场和大包干承包为主,统一经营,包干到户,分户核算,定额上交,多余归已,完不成任务全额赔偿的政策;在工业上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制,从而调动了基层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样获得建场60周年10大人物的余德和对此还是印象深刻,“1988年,农场还对首批获得‘种粮大户’称号的30名职工进行了彩电奖励,这在当时的农场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1995年,农场实施扩粮工程,稻麦总产达9400多万斤,比上年增加近4000万斤,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超过4500万元,让淮海农场经济从此走出低谷,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年作为淮海领导班子成员的副场长张士兵说。

  从1995年的“扩粮工程”到1998年的“稻麦滚动承包”;2000年,农场又分别对农机、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2003年开启土地租赁经营,到2007年试行土地模拟股份制运行,再到农业生产联合承包制的改革,淮海农场边改革边探索,虽然这些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但这些改革为淮海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这张主席令——激励了新时代农人点绿成金

  姜国平是江苏农垦第四届劳动模范,作为苏垦米业淮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他,也是第二代农垦人。他在米业公司的23年间,他总是不忘自己是军垦人的身份,每当有新人加盟淮海米业,或是有外地客人来公司走访参观之时,他总是要带着他们一起来参观一下主席令,接受部队作风的洗礼。他说,我就是要培植大家养成革命军人那种“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果敢作风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大无畏精神。他也不负重望,成功带领淮海米业跻身为省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其品牌“渠星大米”,不仅获得中国“十大金奖大米”称号,还被评为“中国好粮油”称号,认证为“江苏精品”荣誉。

  “垦二代”陈士浩,是淮海分公司农机水利中心主任,获得江苏农垦第六届劳动模范,为了完成先辈们的使命多打粮食,2018年以来,他牵头成立淮海农机创新工作室,从人才培养、农机研发、设计制造、专利申请,他凭借着一种执着的“老黄牛”精神,申报并获批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11项,这一系列成果,不仅夯实了“藏粮于机”的战略,更为淮海分公司连续两年小麦单产超1500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士浩对农机创新工作室的同志说:“我们要继承发扬农建四师精神,就像毛主席要求的那样,‘拿起新时代生产建设的武器’,在刻苦钻研,爱岗敬业中,加快推进农机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垦区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水平。”

  “作为垦三代,我们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展现新时代淮海青年的风采和魅力,为了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彰显好新时代‘淮海人’的使命和担当。”今年7月6日下午,在淮海“垦三代”宣讲团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会上,9名淮海青年在“选择”“坚守”“传承”的篇章中,发出了他们的铮铮誓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的淮海人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正以青春和汗水、坚守和奉献,践行并熠熠生辉的“军垦精神”,也同时书写着新时代新征程的青春华章。

  

网络举报电话:0515-82544790 江苏省淮海农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15598号  苏公网安备32092402000254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