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砥砺,岁月如梭,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披荆斩棘,淮海的创业者、建设者,发扬军垦精神,奋力拼搏,使昔日的荒草滩,变成了如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米粮仓”。处在这样的大好时光,淮海人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前赴后继,不负前贤之努力,继往开来,共同铸就淮海的再一次腾飞!
1952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挥师北上,开赴黄海之滨,屯垦戍边,开荒建场,从此,揭开了发展农垦事业的序幕。七十年来,几代淮海人的勇于奉献和创新精神,让新生的淮海从“雨后初生”成长为“枝繁叶茂”,也培植出了江苏农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
淮海七十年岁月并非一帆风顺,亦有艰难和迷茫。建场初期,苏北沿海一方面是茫茫的芦苇荡,另一方面是白白花花苦涩的盐城滩,地处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区域的淮海农场,具有明显海洋性气候特征,洪、涝、渍三大灾害频繁;土壤盐分高、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养分含量低的现实和建场初期产量的低下,一度也让军垦战士们怀疑过。但他们在党的强有力指挥和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不断的改革、创新,从最基本的框围封闭改良土壤开始,降低水位、引淡洗盐、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改良土壤,让胜利的曙光渐学照亮了大家的希望。
联想到当下淮海的发展,受地域、资源、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像极了当年老军垦们屯垦戍边时的艰难。我们通过研读历史中发现,当年先辈们已经为我们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困难如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齐心合力干,什么都不怕。”因为老军垦们坚信,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
站在淮海七十年华诞的节点上,我们再次回望当年老军垦们的足迹,不难发现他们所共有的品质就是“创新”。第一次试种冬小麦1500亩获得成功;第一次使用机械旱直播试种水稻500亩获得成功;第一次试种棉花1200亩获得成功……盐碱地上种出了粮食,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什么是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坚定。正如今年淮海正在做的这些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摸索农业生产面源污染问题;生产上以药肥“双减”与机具革新为探索等技术攻关;积极探索智慧农业与物联网的技术运用;围绕军垦文化和红色旅游,探索淮海经济发展的新产业等等,深度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每一样无不让人感到兴奋。
70年前老军垦在垦荒过程中发生的拖拉机耕地过深导致碱土上翻和造成肥源流失的“豆饼事件”,时刻告诫新时代淮海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大家立足好淮海广阔的舞台,更加锤炼本领,提升素质,以不负先辈们的重托。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前赴后继的淮海人,他们敢作为、勇担当,他们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更加努力的为淮海的未来实干着,奉献着。淮海的未来,可期、可待。(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