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15-82544708

专题专栏

——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调查研究
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进富民强场新跨越
日期:2014-01-15浏览:658编辑:淮海农场作者:

——垦区农场职工文化需求与文化期待调研报告

    江苏农垦系统现有18个大中型国有农场,主要分布在我省南通、盐城、淮安、连云港的江海河湖畔与山脉边缘地域,它们远离城市,卑处一隅,是一个区域相当独立、状况近乎封闭的小社会。人们常用“四不象”的说法来这样形容国有农场的尴尬处境:“是企业要办社会、是政府要纳税、是军队没军费、是农民要入工会”。目前,垦区20多万职工中,有70%是农场职工。他们长期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生产。例如:笔者所在的淮海农场,被称为是江苏农垦的摇篮,地处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两岸,现有常住人口近万人,其中职工数为7000人。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农垦事业的不断发展,农场职工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期待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职工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职工文化,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它包含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建设等内容。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农场职工一般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为目的。主要表现有三个特点:第一、职工文化主体为职工本身,客体为文化活动,方式以自我参与、自我组织为主;第二、职工文化内容广泛,文化娱乐是主要活动;第三、职工文化包含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文化队伍等。在当今社会实践中,这些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职工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职工文化与其它类型的文化有着根本性区别,从其内部特性来说,由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等方式组成。其中,“自我参与”显现的是以自我为主体,自愿、自由、自为的个体意识。同时,也活跃着自我加入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存在着与其他人互相作用的倾向,也是一种自觉自愿与一定文化的融合。“自我娱乐”表现的是人们对一种基本精神生活的需求,它是职工基本文化活动,也是职工文化生活发生的重要因素。历史学理论认为,人类在生产劳动之余,需要自我娱乐、实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而被文化生活需求所驱动,就以活动的形式消除疲劳,达到愉悦的功效,然后便产生了群体文化,群体性的行动,以获起自身的满足和快乐。“自我开发”表现的是人们自我参与文化活动,使人们的智能得到进入与提高发展的这一效应,从而推动群体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使之产生了良性循环。
职工文化建设,可以强化农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职工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当前垦区农场职工文化建设现状
    据笔者对江苏农垦新洋、临海、淮海等农场100多名职工的文化生活状况及文化需求抽样调查,目前,他们当中有的居住在县城,有的居住在农场场部,还有的居住在农业分场,当中有老年、中年、青年,有农场各行各业在职工作人员。年龄最大的有86岁,最小的12岁,在职职工占被调查人数的60%;其中男性占43%,女性占57%。综合调查情况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垦区农场文化基本上呈现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状况:
        (一)农场职工文化的特点
    1、农场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大都活跃在文化广场、居民小区以及街头巷尾等地,已经成为农场职工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垦区职工文化活动发展势头迅猛,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转变,人员结构的改变,农场职工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和主体结构不断扩大和延伸,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趋势。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和经济收入的群体,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差异,对文化的需求不尽相同,既需要“阳春白雪”又需要“下里巴人”,既需要传统特色的地方戏剧,也需要时尚流行的歌曲和舞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形式的文化越来越呈现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喜人局面。
    3、农场蕴藏的文化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是各类活动的领衔人物,提升了活动的档次和水准,推动了一些活动向专业化发展,打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
    4、各类公益性文化场所的迅速兴起,拓展了农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和渠道,不但满足了职工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兴起,引领了职工文化的消费倾向。
    (二)当前制约农场职工文化发展的主要难题
    1、文化需求迫切,普遍发展缓慢。新时期职工解决温饱之后,追求殷实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愿望越来越强烈,职工文化需求逐年增强。但由于财力投入不足,农场之间的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农场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2、基础设施陈旧,发展总量不足。由于农场不是地方政府,农场文化设施建设主要还得依靠农场本身,加上农场财力不足,现有的文化设施面积大多不足,没有专业的文化馆站,专职文化人员队伍薄弱,工会和宣传设立的职工活动中心和场馆也因为投入不足重建轻管。设备过于老化。目前,分场、大队文化阵地建设最困难的不是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文化设施的永续利用。由于观念不新、机制不活、投入不足,阵地逐渐萎缩、辐射功能差,难以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重要作用。
    3、人员队伍不整,素质参差不齐。与农场其他事业相比,从事文化工作的行业比较清苦,做出的成绩很难及时得到肯定,文化建设人才难以得到提拔任用,导致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大多数农场文化工作人员出现了“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现象,真正关心职工文化需求不够。同时,目前农场文化建设的主角和对象主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还未真正成为主角,农场小城镇中网吧、游戏室、棋牌室等文化娱乐方式风靡,农场没有管理执法权,导致管理缺位,使得区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4、资源开发不够,活动阵地欠缺。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宣传阵地、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匮乏,农场文化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5、传统意识浓厚,低俗文化普遍。由于受文化、职业和观念等诸多原因,一些农场内搓麻将、执猴子赌博成风。调查显示,一部分人文化娱乐缺乏进取心和活力;有的认为传统文化适应不了当今的快节奏,因而抛弃健康文化,取而代之的是摸牌赌博。搓麻将、“斗牛”、“掼蛋”三五成群,甚至出现通宵达旦、男女老幼齐上阵的现象。据调查统计,许多农场都有数量不等的自动麻将桌,农业职工一年忙两季,农闲季节无所是事,便沉浸在麻将桌上。
    6、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利用不够。电视成为职工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据统计,目前一些职工参与较多的文娱活动依次是:看电视的占79%,打牌玩麻将的占6%,从事民间文艺活动的15%;此外,农业分场职工大多数不愿自己花钱买书,也没有地方去借书。由此,高达52%的农业职工不满意现在的基层文化生活,认为满意的只占7%。他们由于居住在分场、大队,离场部较远,大家平时基本上享受不到农场文化成果,这一部分人的文化生活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7、钟情本土项目,文化层次不高。调查显示,职工愿意接收贴近自己生活的文化活动形式,通俗文化很受欢迎,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还不能得到普遍认同;职工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被动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少。上了年纪的职工多数以下棋、收藏为主,大队的扳手劲、扭扁担、拔河等比赛活动,大家都积极热情地参与,职工多数钟情于自身的本土文化。
    8、文化需求脱节,发展难成气候。现在,垦区职工文化的现状是: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白天种好地,晚上守电视”的低水平上,而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卫生为一体的多样性的文化。农场的健身器材、文化活动场所都集中在场部小城镇,试问有多少居住在分场、大队的职工会为了健身而跑到场部去?“现实困境”与“热情期盼”的矛盾因该如何解决?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农场职工文化的需求与企盼
    (1)盼收入上升、投入增加。据调查显示: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工对文化活动的不同态度表明了职工文化心里、文化行为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职工盼自己的收入上升,到场部买住房,这样既可以改善物质生活,又可以将自己的闲暇时间投入在文化生活上。
    2)盼形式多样、层次提高。调查表明:目前,被调查的三个农场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0%,频道虽然很多,但节目离自己生活圈子太远,他们希望农场经常性的开展一些适合农场职工本身的文化活动和竞赛活动。例如:农业生产、家庭和谐、三德教育成果等类型的文艺节目和竞赛等。此外,调查显示部分职工还填写了“其它”,在调查中了解到,如果不是受到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职工渴望走出家门旅游观光。
    3)盼科技文化、强化实用。农场职工最需要的不是中外文学名著、而是农业科技类文化。无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都需要“农业科技文化”,这种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他们致富。他们表示:垦区和农场的各类媒体中开辟的“农业科技”栏目,对我们从事农业生产很有帮助,希望农场经常性的开展一些农业技术讲座和宣传材料等丰富职工的科技文化知识,内容要针对职工实际。
    4)盼渠道广泛、来源不限。目前,许多农场一线职工文化的来源渠道有限,也就是农场自身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分场、大队这级组织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大部分职工希望要创新形实,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不同爱好的职工都能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同时,还盼望农场能够多渠道、多领域的供给提供文化活动阵地,例如活动室、黑板报、阅报栏、图书室等都利用起来,多方面的提供文化。
    (5)盼紧跟时代、拓展文化。进入新世纪,农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盼望着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农场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工的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低水平上,而是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卫生为一体的多样性的文化。舞厅、音乐茶座、网吧、卡拉OK厅等现代文化娱乐场所在农场纷纷出现,适应了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文化生活需要。据调查,电脑在农场家庭普及率已达40%,这说明农场职工对互联网并不陌生,虽然大多集中于年轻人。现在,职工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已成为时尚,新时代的职工也要新时代的文化。
四、加强农场职工文化的有效途径及对策
    农场的文化虽然高于周边农村,但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现在,垦区农场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难题,迫切需要我们花大气力加以重视和提高,以便进一步满足江苏农垦人的文化需求与期待。笔者认为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农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个农场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就等于没有灵魂。只有切实抓好农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真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才能真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垦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正值江苏农垦的高速发展期,我们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垦区各农场的城镇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规划、纳入城镇建设、纳入社区管理的全过程。尚未完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农场,要提高认识,认真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各农场应加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农场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各农场为民造福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垦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成为垦区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研究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明确服务职责,创新服务模式。要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责,发挥现有文化体育设施的作用,打造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文化队伍,为垦区人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4、广泛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好本单位的活动,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精心创作农场题材的文化产品;二是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当地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利用;三是大力培育农场文化品牌。形成全场奋发向上大干快上的舆论氛围,为农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5、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一是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垦区要引进专业群众文化人才,建设一支群众文化的骨干队伍,有条件的大中型农场应建立文化馆站,为农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二是要加强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职工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
    6、加快农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步伐,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垦区现有的群众文化资源,积极鼓励和扶持自主经营文化实体,为广大群众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和设施。要联系专业戏剧团到农场演出,协助开展好文化下基层活动。建立农场、分场、大队三级网络管理服务机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化需求。组织开展歌咏、舞蹈、戏剧、摄影、书法、网络、垂钓、旅游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成立协会、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业。把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传送到广大职工群众身边,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7、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农场党委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稳定有序、良性循环的农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使公共文化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网络举报电话:0515-82544790 江苏省淮海农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15598号  苏公网安备32092402000254号
友情链接